了那么多国家轮番治理天下。
他们早就知道了,军阀或者说门阀大族一旦掌控权力之后,必然会割据一方。
那如何才能够分解掉门阀大族的势力呢?
必须得要引入更多的其他途径的人才上来。
一方面这些人才上来之后会对皇帝感恩戴德,另外一方面这些人才进入到中枢之后没有那么多士族的圈层,他就不需要提防这些人可能会形成更大的势力,他们就只能是听命于皇帝。
说白了,科举制度就是皇帝跟门阀之间的权力博弈。
这东西并不是隋文帝杨坚的发明也,不是隋炀帝杨广的发明,而是在之前就已经有了雏形,甚至在北周之时已经开始,地方上试行过。
其实为什么我们一直坚持说我们中华文明五千年并没有断绝,那就是因为即便是皇朝更替,但是生活习惯之类的其实一直都是。一条线下来,绝不是一个王朝变换了,然后整个制度整个风俗习惯都更改。
不是这样的,即便五胡乱花那么乱,即便有那么多各个少数民族进来之后,跟中原王朝的汉人之间还不是一样混血。
这种混血是好事,近亲结婚生出来的大部分基因都有缺陷。
离得越远的血缘生出来的越聪明,这是有道理的。
这也就是为什么南边的泰国王室跟小日子的皇室生出来的都是弱智,就是因为近亲结婚所致。
在那种混乱的年代混乱的思维当中,大家伙想要稳定,想要获得更长久的统治,就会不断的变换政策。
就比如科举制度就是在那个时候出现的,就是在那个时候有了雏形。
之所以没有实行下去,是因为当时阻力太大,南北朝那个时候军权掌握在。那些门把手中,他们怎能愿意看到皇帝搞这种制度。
他们一定会全力的绞杀,而且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由下而上一起来绞杀科举制度。
直到隋文帝杨坚统一了整个中原之后,完全才能够达到比较集中,并且力量比较强悍。
可即便是这样,隋文帝杨坚也并没有实行科举制度。
因为有一个原因束缚住了他,他本身就是门阀上来的,他本身就是北周的外戚。
支持他一统天下的也都是那帮门阀士族,他上来之后如果用科举制度去收买寒门的人才的话,那岂不就是砸自己的饭碗。
也正是如此,所以他没有用科举制。
而为什么隋炀帝杨广就能用呢?首先一个是因为隋文帝治理天下之后国家强盛,国家军队强盛。
同时隋炀帝杨广这个人比较各色,他跟自己的父亲不一样,他看到了父亲在治理天下之时那些大族对父亲的指指点点。
有了这种创伤之后,他必须得要改变。
当然这种改变付出的也是很惨的代价,首先来讲他一旦提出了要实行科举制度的时候,就受到了士族的围攻。
那怎么办?那就必须得要削弱士族的力量,才能让他们没有实力或者说没有真正的实力跟自己叫板。
当时那些士族到底是通过什么实力才能跟隋炀帝杨广叫板呢?
那就是那些士族其实养了很多私兵,很难想象那些萌发士族养的兵力可以和朝廷大军叫板,这不是因为朝廷大军太菜。
而是因为每家士族养的少则三四千多则上万的私兵。
这些兵都是吃士族家里的,喝士族家里的,所以也只效命于士族,不听朝廷的。
那要怎么才能消耗掉这部分力量呢?发动战争。
一旦发动战争,隋炀帝杨广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征用士族家里的那些私兵。
因为这就是个阳谋,要知道隋朝是通过门阀士族一起打下来的,也就是说大家都有参股。
隋朝可能就是个大的合资公司,大家都有股份,如果公司破产了,那所有人的利益都会受损。
于是在这种被动情况之下,他们就只能派出自家的士兵去上战场,一场战争下来死伤无数,死的大部分都是士族的士兵。
士族家里死了这么多兵力,就没有实力去跟朝廷对抗,于是隋炀帝杨管接下来就用自己的第二招——实行科举制,想让寒门上来,取代掉朝廷当中那些门阀士族的力量。
当然只能说隋炀帝杨广有点天真了。
他忽略掉了一个问题,那就是即便上战场主要兵力可能是门阀士族的那些士兵,毕竟这些兵有战斗经验肯定是冲在最前面的。
但是这些大军出征的粮草以及运送粮草的运输人员可都是平民。
你要是一两场战争,或者是间隔很长时间的一场大战,那大家还都能受得了。
但是隋炀帝杨广这个人,急就急在想要尽快的削弱掉士族的势力。
他就频繁的并且是发动战争的同时为了运输粮草方便,还把曾经各个运粮的河道给新挖也好,疏浚也好,就给搞了一个旷世的大工程,也就是开挖大运河。
很多人都觉得他开挖大运河可能是为了去江南游玩,那是一点
第674章 在陈寒的眼里,隋炀帝杨广不是昏君(2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